國際社會主要國家中對茉莉花革命的態度最為矛盾的就是中國大陸: 北京不止要考慮中國的戰略利益與經濟利益,還更要擔心茉莉花革命對共黨威權意識形態與一黨專制體制所可能帶來的衝擊。事實的發展證明,茉莉花革命在中國的外交與內部安全考量之間產生明顯的思想矛盾與政策差異。在以往,中國政府一直高舉當代國際體系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基礎規範與做法;當中國的人權被國際社會成員質疑與譴責時,北京也總是毫無例外地搬出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作為擋箭牌,甚至認為西方國家以人權的藉口干涉發展中國家內政是違反這些國家的主權。然而,就像發生在2005年的顏色革命一樣,2011年的茉莉花革命再次顯示在全球化的時代,一個強調與世界接軌的中國政府已經越來越難以維持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因為他國的內政局勢發展會無可避免地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中國的國家利益與共黨政權利益。易言之,不干涉原則有利於一個相對孤立於世界的中國,但卻不利於一個與全球各國發生綿密複雜關係的中國。
面對突尼西亞的政治變動,中國一開始還遵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基礎原則:外交部發言人在1月15日表示十分關注突國局勢發展,並希望突國早日恢復穩定。然而北京很快便意識到席捲中東與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將會嚴重影響中國的國家利益,甚至會危及中國共黨政權的利益。中國政府因而自1月底開始一系列損害控制的外交作為與損害防範的內政措施。首先,埃及「廣場革命」的情勢開始威脅埃及境內中國公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迫使北京決定由政府進行撤僑。1月31日,中國政府決定由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與海南航空公司各派遣一架A330-200的包機直飛開羅,接回滯留埃及的500多名中國公民。2月1日,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再派遣兩架包機至開羅接回另外431名中國公民。
然而這只是中國政府在北非外交干涉的開始,因為中國國家企業在利比亞有相當可觀的投資,數萬名中國僑民旅居利比亞,而受到利比亞動亂而減產的石油出口則給中國經濟局勢產生很大的壓力。75家中國企業在利比亞承包了大約50個大型工程,總金額約有188億人民幣(約28.58億美元),現在不止被迫停工,許多工程設備機具及廠房設施也遭到洗劫與破壞,損失可說相當慘重,況且這些損失將來還不知該向何方要求賠償。據中國商務部3月初的統計,中國企業在利比亞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達15億人民幣(相當於2.28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的國家石油企業,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中石油)與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中海油),在利比亞都有可觀的油田探勘與生產計畫,並對利國的石油工業提供各種後勤服務。倘若中國撤出利比亞的石油市場,將失去對當地石油產業出口相關技術與勞工的獲利機會。最後,利比亞快速惡化的內戰局勢使得中國政府決定再次啟動撤僑任務,但中國在利比亞的僑民比在埃及的多上許多,撤僑的規模也因此比埃及要來得大,還必須動用海陸空多種管道才能將僑民及時撤出。從2月22日到3月5日,中國政府總共派遣91架次的民航包機,12架次的軍機,5艘貨輪,1艘軍艦,35架次的外國包機,11艘外籍油輪,與超過100輛的包車,總共撤出35860人。這次大規模撤僑動員了中國所有的民航公司,其任務複雜的程度乃是史無前例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