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3, 2007

陳小米到底是甚麼蝦米








這樣好了,我說說讓我感動的孩子,也許你會知道我希望自己的兒女以後會成為蝦米人類:
我聽說,最近在台灣有個牧師的女兒,他才十五歲,但是卻自己願意到偏遠的地方幫助那裏弱勢的人群,他已經去過泰北,柬埔寨,越南,菲律賓,這本來還要去中國大陸的四川吧,但是媒體一報導就砸鍋了。這孩子不簡單哪,他把群我關係詮釋得很好,但是我發現他的父母更不簡單。
他的父親曾是個混黑道的流氓,信主之後痛改前非,大力幫助中輟生與出獄受刑人,這女孩從小就與他父親所幫助的人在一起生活,她親眼見到人的改變,她也將助人並與人同在同活的價值觀當作自己的為人準則。對這個家而言,社群式的生活方式與經常不斷的溝通討論化解歧異是再自然不過的。這孩子長大的環境讓她體會我們何等需要彼此的接納與扶持,但在同時她也很清楚,行為的改變不會自然生發,而要經過很多的努力,甚至包括這小女孩的努力。

我記得這女孩國中之後就沒去學校了,她自己要求的,父母也同意,於是就改為在家學習,每過一陣子參加同等學歷考試。我是佩服她的父母啊,在台灣,這要忍受多少旁人的言語! 她的父母把台灣那套甚麼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說法丟在山溝裡,與女兒一同摸索人生的歷程,而不是人云亦云,沒有思考地走制式教育的路。這孩子從小就受尊重,她的父母面對她各種近乎反體制的要求,總是與她反覆討論,這絕對不是有天晚上餐桌邊聊聊就是了。他們是把女兒當作有分辨力,有選擇能力的準大人。這孩子的看法,感覺,與創意得到發揮與尊重,他對人群就有信任與安全感。他知道她的能力會在何處得到證明,被肯定,因此也不需浪費生命把自己關在網路世界裡自己爽而無人知。

有人說,這孩子大概不會上明星高中,進一流學府,找到錢多的工作,然後也不可能買大房子與好車子。這父母不是該讓孩子幸福嗎? 怎麼放縱他不走正路呢? 我說,感謝上蒼有眼! 這孩子越晚進入僵化的社會體系,他就越能保有積極的社會性。很弔詭嗎? 不會的。

看看我們自己,我們這些在制式教育體制下長大的人們,還有那些跟隨我們腳蹤進入教育制度裡的後生晚輩。這有多少人關心社會議題? 國內社會? 國際社會? 沒有很多。我說的社會議題,不是統與獨,而是統獨等觀念與社會行為的關聯與影響。我們讀了十六年的書,大學畢業後卻失去了對社會與世界探索的興趣與能力。我們愛唱卡拉OK,誰曾經問過為什麼? 為什麼美國年輕男女不愛這套? 我不是說卡拉OK不好,或是台灣人俗氣,我不願意那麼快下價值的判斷,我想問的是,為什麼我們就這麼理所當然地看待每一件身邊的事?

我們失去判斷,我們從不分析,我們早已冷漠。我們從小到大就被教導要顧好功課,不要管人閒事,長大賺大錢。功課就是社會累積的知識,閒事就是群己關係的社會面,財富完全是社會性的產物,但是我們厲害啊,我們的教育體系與社會化的過程竟然使我們與社會疏離,還振振有詞地說這是為我們好,為我們未來打算?

於是,我們關心高中生性行為氾濫,我們關心他們上課不守秩序,怕他們關心髮型過於背誦數學公式,要他們上大學再交男女朋友,。。。我們的教育體系在控制我們心靈與身體,懼怕孩子不受限制的創意會對大人的世界帶來不必要的挑戰。日子一久,我們就把創意放在沒有多少建設性的事上,如此師長們就更振振有詞地說,看吧,不聽話,變小混混了。沒出息的傢伙,你為什麼就不能像張家李家的模範生? 於是乎,我們親手暗算了孩子,也創造真正的社會問題。

這個教育體制創造出千萬個游離漂浮,懶於溝通,失去發展舞台的年輕人。最壓抑最趨同的體制會產生最冷漠最疏離的人,台灣已經很好的證明了熊彼得對激進社會主義的看法。政治解嚴二十年了,而教育觀念還是威權,還是上對下,還是搞控制。如果個性不得肯定,群性也不會健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