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07, 2007

我對陳小米的期待,不是臍帶喔

一個大學同學驕傲地告訴我們,她那兩歲半的女兒老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她的先生說,不只女兒,他們全家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與俗世妥協。我寫了三個回應,轉貼於此,一面呢是給他們拍拍手,另一面也是提出我自己對於平衡個性與群性的看法。


回應一:


要對這樣年紀的孩子下一個斷語,不論是任何一方面,都是過早的,也不需要的。我對台灣或是華人世界普遍認同的教育方針,亦即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從來就是高度懷疑。我國小老師對我下的評語是,這孩子最多就是個職業學校出來,開開自助餐店或是幫人跑腿辦雜事的料。等到我上高中了,回小學看老師,他到是不驚訝,只是淡淡地說現在高中水準都降低,不如以往囉。言下之意就是如我之流也能進高中,那猴仔都能做總統。等到我上大學,老師已經歸主安息去也,無從問他的感想。現在想想,老師也他媽的太抬舉小陳我了,要我這種人去顧自助餐店,沒有一個月店就會倒了,我數學程度爛得笑死人,反應又慢。要我送文件,那簡直就是拿文件開玩笑,以我這種路癡,連在自己的社區都會走丟,還當甚麼快遞啊!這種評論,無他,就是在不斷地,毫無反思地,去複製整個社會加諸予個人的期待。還好我的父母從來不叫我讀書。因為我很愛讀,猛讀,亂讀,連我爸學校查禁的書都讀,就是不愛讀教科書。我從國二得到的結論如今仍然持守: 我不會從教科書得到任何有能力的知識。我的父母給我最大的支持,在那個眾人笑你的文科志願時,獨有我父母鼓勵我填自己想要的科系,他們相信我這個又笨又慢的兒子,即使在那時連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何處。很多年以後,現在的我才能夠稍稍體會,我在別人眼中的缺點可以是我培養能力的源頭。我慢,所以能夠停下來看風景,好好觀察天地人事物,也能夠對很多方面都保持接觸。我笨,我從來沒有一次嘗試就成功,所以我可以面對挫折而不退縮,你不能永遠打敗我吧? 我常常對我的論文委員會教授說,很有可能我會是本系投資最多但是未來最黯淡的研究生,我的導師就回嘴說,光看你那種被打倒還會不斷繼續戰鬥的脾氣,我就以你為榮。小璞在這裡是幸福的,因為這裡的教育理念還真是多少注重個性與群性的平衡,況且她還有了解她鼓勵她的家庭。家太重要囉。


回應二:


我對我們家那個陳小米沒有甚麼期待,不過就是希望他的童年能夠充滿幸福快樂的回憶。我不盼望他變成模範生,因為模範嘛,意思就是你是社會這個大模子裡面製造出最好的成品,那你的個性就很難平衡囉。最近與吳國光教授有一長談,他曾經是趙紫陽智囊團的一員。他對這胡溫體制的評語就是,胡溫這兩人都是共黨與中國官場文化的模範生,你就從來不會真正摸透他們的個性,因為他們與黨已經是一體了,他們的個性與靈性恐怕所存無幾。這種人就是最糟糕的,因為他們看不見改變的可能性,他們只看見改變的破壞性。看著好了,想要中國在他們手上有政治改革是不可能的啦。常常從台灣來的朋友親戚會給我們育兒下指導棋,他們的意見不外乎要我們趕快給孩子訓練大小便,一個女孩子怎麼可以曬得那麼黑,小孩怎麼講話中英文不分,他怎麼可以頂嘴,blah blah blah...現在要有人再說這話,我就告訴他們胡溫的故事。是啊,在台灣的小孩從早就知書達禮,整天讀制式的書,算制式的數學,上制式的學校,走人家規定好的路子,如此為孩子打算,取代他們並在各種制度上遏制他們的個性與創意,難怪我們的青年人對周遭的人事物,對世界上發生種種的情形,都是如此冷淡,他們只願意罷注意力投射在娛樂新聞,或是網路遊戲,或是自拍,或是kuso,因為很不幸的,那是他們天馬行空的創意能夠得到釋放的地方。他們完全被抽離這個實體的世界,因為那個制式的教育就從來不能也不願讓孩子有個空檔看看周遭,研究世界。難怪我們到了大學都不再主動學習,有的只是玩樂,少有人在玩樂中發現甚麼知識,更少人把習得的知識化為改變世界的行動。然而知識就如語言,其存在並能夠傳承的先決條件就是他的社會性與人際性。如果我們的知識只是為了考試或是炫耀,那知識就失去他根本的性質,變成一種可以為了任何目的而被利用的工具。這,也許就是大學日益變為職業養成所的原因吧。所以我對陳小米無所求,只有兩件事我鼓勵她常作。第一件事就是學習跟人說再見與謝謝。每次我去daycare接她的時候,我總鼓勵她轉身對其他小朋友與老師說再見,明天見等等。我的目的不是要教他甚麼撈什子的禮貌,我的用意是要他發現別人是他的同伴,是會對他的言語和動作做出反應的同伙,這樣他會把溝通的行動融入生活當中。基督徒把信徒彼此之間的往來稱作fellowship很有意思的,那意義就是說我們是彼此作fellow的,既是fellow就是平等,既是平等就更要溝通。另外一件事,就是我會鼓勵她告訴我今天在學校做甚麼。其實我大部分都知道,但是我很喜歡當他的聽眾,因為他的說法永遠在更新,他總能夠把很普通的事件描述得很有趣。我希望讓他知道,他永遠重要。當他想講話時,他永遠有個耳朵傾聽他說的故事。其實這兩個鼓勵就是說與聽,就是兩個平等的人的溝通。


回應三:


你的看法,與你希望你女兒能繼續有疏離社會的行動,讓我感覺你是把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了,意即個性與群性之間有一鴻溝,非此即彼。individual vs. societyIndividuality vs. collectivity你應該不會不知道在你的individuality裡面有一個成分較作sociability,那個成分就使你不可能完全不顧到別人的感受,那是你能繼續被定義為人的要件之一。你雖然宣稱要疏離社會,但是文章卻寫得這樣好,你的妻子雖然自稱是曲高和寡難以相處之人,但是這網站卻被他維持了這麼久,吸引我這種人來留言,這豈不說明了你們的sociability, a.k.a. communicability?我在新店軍人監獄作實習軍官的兩周裡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獨居房裡的受懲犯人,管你是多有霸氣的老大,被抓進獨居房,沒時間,沒聲音,沒光線,沒人說話,誰都要求饒的。無他,獨居房剝奪了你需要同外界溝通的本質。那就是獨居刑罰威力之所在。我並不是說要你女兒改變自己迎合他人,這是你不鼓勵她也會做的。我說的是溝通。我知道你懂得。So instead of individual vs. society, hw about individual with society? Instead of an adversarial mode, how about a communicative on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