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他會上哪間大學,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只要他的研究興趣被點燃,到哪都有一片天。。。。
這樣的教育體制裡面長大的人們到了大學會如何?
在十二年的學生生涯中, 我們失去了一次次培養思考與反省的機會。師長告訴我們,現在不是作怪思考與眾不同的時候。等你上了大學,愛怎麼玩就怎麼玩,所以先努力搶上好大學,似乎以後就海天空任我遨遊。但是觀察與思考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後天培養的,從小不學習培養這些能力,到了大學也不會自動生發出來。
我們有回答問題的習慣,卻沒有問問題的能力,每件事情都是如此理所當然,有何好問? 我們讀了篇文章,腦中所想的不過是要背下這文章的重點,考試考高分。我們不知延伸,不會比較,不想反思,不能找出文中漏洞與破綻。在美利堅大學與加大爾灣分校就讀時,研究生的課總是充滿辯論與詰問,學生們不斷地問問題,批判文章,建立自己的觀點,護衛或是修正自己的觀點,三個小時的討論課下來,幾乎所有人都精疲力盡,但是收穫頗豐,那是自己單獨閱讀所不能比擬的,那也是上課的魅力所在,好的課程總讓人期待再三,流連忘返,因為參予者事先的準備與思考讓課程內容豐富無比。學習不是叫我們舒服的,學習是要讓我們不舒服,挑戰我們既有的觀念,翻覆那些想當然耳的作法,把我們腦袋翻過一變,然後我們才能真說是學到了些改變我們的事。
你說,這與社會性何干? 這完全是個人分析批判能力的培養,又能給社會甚麼? 看倌們,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一群群不思考的人間水母,這社會的潛在規則才能繼續被複製下去。表面的制度可以改換,但是內裡的價值觀與遊戲標準依然故我。我記得在博士班一年級拿社會科學統計課時,有位社會系的碩士辣妹生老愛問那些在我來看是小學三年級的數學問題,這其他的同學和老師卻一直說這很重要啊,謝謝你提出這麼好的問題等等,我都快吐了。但是他們就從這些看似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發展下去,說到計量研究方法對研究社會現象的適合性,說到對數字運用的原則,說到運用計量方法的侷限性,然後歸結到應用數學本身作為一種社會產物的性質。。。當課堂結束大家離席,只有我坐在那裡張大嘴巴不敢置信,真是豐富啊,但又是遺憾,我竟然成了旁觀者。簡單就是複雜呢。兩年之後這位辣妹畢業了,他的論文竟然是探討如何將統繼續術轉化為人人能懂得的日常語言,好叫社會科學專業的知識能普及於大眾,叫人人都能掌握社會科學家所擁有的知識,而知識就是權力,是改變社會的利器。看出來了嗎? 一個在一開始看似極度個人的動作,受到群體的肯定,持續發展,最後成為充滿社會性的結果。其實這個社會性早在辣妹問問題的時候就在那裡了,只是小陳我看不出來。
這就是我們該學習的。我們該學習問問題,討論,找答案,再討論。這不應該只是少數專業人士才有的能力,這必須是每個經過教育體系社會化過程的人都該有的基本能力。天地這麼大,學問到處都是,怎麼會沒有問題好問呢! 我理想的教育體系,就應該把最多的課程放在培養人們觀察與思考的能力上。當你手握經由自己與他人互動討論而得來實在的知識時,你就要成為有信心的人,有信心的人是不介意被人發現他理論與知識的漏洞的,他願意參予更多的辯論,來完善他的知識,他也敢於將他的知識化為實踐。
最後,讓我用一個例子結束這冗長的討論。爾灣加大旁邊有個全國知名的高中,就叫做University High School, 簡稱UNI-HIGH。這故事是我從那學校的一個12年級學生聽來的。這學生只愛跳街舞與上網聊天,與許多台灣年輕人一樣。有天他們在爾灣加大溜滑板與跳街舞,被一個電腦系的教授看中,請他與他的朋友參與UCI-Cal2 計畫,那是加州大學最頂尖的認知運動整合實驗室。一扇門向這孩子打開,哪怕只是個小邊門,他發現個人的娛樂竟然可以與研究搭上線。他開始對現有的電腦軟體感到不滿,因為電腦總是無法很傳神地模擬他跳街舞的模樣。教授與研究人員告訴他,要想發展出更好的軟硬體,他必須擁有許多知識。他開始注意數學,物裡,化學,生物,運動學。她異想天開地告訴父母,我要做出天下最厲害的運動模擬軟體。他告訴我,他想念的科系還沒有產生,等待他去創造! 他不知道,其實這實驗室所作的會對將來醫學界,生物科技,藥學,與運動科學會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 我們絕不能小看高中三年級孩子的可能性。我不曉得他的SAT烤得怎樣,我也不知他會上哪間大學,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只要他的研究興趣被點燃,到哪都有一片天。
1 comment:
你好討厭,寫那麼長幹麻,你以為你老婆我很有時間看這種文章嗎?等我回家你就完蛋了,現你一天內把這篇濃縮成三句話!豬頭!
Post a Comment